亲其师,信其道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的前提
李福燕
学生与老师最好的相处模式莫过于亦师亦友。所谓师,是学生对老师有尊敬感、畏惧感,不会过分狎昵;所谓友,是在师生相处过程中,学生觉得老师可亲可信,不会产生过分的疏离感。同时,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老师既可以保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威严;又可以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体味教学相长,师生相伴的校园生活。
自古以来,师生和谐相处的佳话数不胜数。如咸丰皇帝与其师杜受田。在茅海建先生编写的《苦命天子》一书中,就将杜受田写成是良师荩臣。里边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次清道光帝命各位皇子到南苑打猎,实际是试一试皇子们的武艺怎样。按清朝惯例,皇子读书时外出须向老师请假。杜受田沉思良久,向四阿哥耳语:“阿哥到猎场中,只坐观他人骑射,自己千万不要发一枪一矢,并约束随从不得捕杀任何生灵。回来时,皇帝一定会问何故,你可以回答:‘时方春和,鸟兽孕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且不不想以弓马一技之长与诸兄弟争高低。’”当天狩猎结束,六阿哥所获猎物最多,正在顾盼自喜之际,见四哥默坐,随从也垂手侍立,感到奇怪,就上前问道:“诸兄弟皆满载而归,为何四阿哥一无所获?”四阿哥平静地回答:“今天身体欠安,不能与诸兄弟驰逐猎场。”天色将晚,诸皇子携所获猎物复命。果然皇上询问缘故,四阿哥就把杜受田教的话说了一遍。清道光帝龙颜大悦,对身边的大臣说:“这才是君主之度。”此后,正是在杜受田的苦心孤诣和悉心指导下,在这种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下,咸丰皇帝以并不优秀的才华和并不康健的身体,在帝位争夺战中夺得鳌头。此后咸丰对杜受田多委以重任,直至杜受田在治理黄河水患,赈灾中病逝。咸丰帝伏案痛哭,如丧考妣,写下了:“讵料永无晤对之期,十七年情怀付与逝水。呜呼!卿之不幸,实朕之不幸也!”
一段君臣佳话,亦是一段师生佳话。如若不是亲其师,信其道,怎会步步听从,委以重任。
与之相反,历史上还有一段,师生反目的案例。这就是有名的明朝第一首辅张居正和他耗费十年心血培养的明神宗朱翊钧的故事。年幼丧父的神宗在张居正和其母的严厉教导下,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张居正循循善诱,不断匡正神宗的过错,一心想要培养出一代明君。初始,神宗极为感激,极为尊崇张居正。但这种专制性的压迫,也使得神宗幼小的心里产生了叛逆和怨恨。到了后来,神宗亲自掌权,张居正也因为变法和内阁首辅的身份变得飘飘然。最终在奸佞的谗言下,神宗在张居正死后大肆屠戮张府。本是一心辅佐圣君以匡救天下,终因为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失当,酿成大错。亲其师,信其道,当师生间这份信任与亲近崩塌,教育的设想将寸步难行。
身处高中的校园里,面对一个个还未脱去少年稚气的“小大人”,如何相处便成了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所必须面对的难题。因为学生一直受到校园保护,在某些方面还分不清好与坏,轻与重。甚至只是一味意气用事或者随大流,身边的同学怎样,我怎样。当他面对不喜欢的老师或不喜欢的学科时,表现出的是一副无所谓甚至有些厌恶的心态。殊不知这样最终吃亏的,受影响最大的还是自己。
如何与学生友好和谐相处,在亲其师,信其道的道路上不断前进,首先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学识,要在教学和生活中不断与时俱进,充实自己。上文中提到的杜受田便是一代学问渊博,审时度势的大家。
其次,教师要学习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了解学生在不同的阶段的心理变化以及关注点和兴趣点在哪里,容易走上什么样的弯路。上文中的张居正虽然在知识上也有很深的造诣,但是他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来教育明神宗,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变化,只是一味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培养神宗。反而培养出一个怪异的皇帝。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通过不断的了解学生,才能找到好的方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良性的师生关系是教育的前提。